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相关记录15215条 . 查询时间(12.601 秒)
“非常高兴获得国家探月工程中心批准发放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这次我们共获得了两份月球表层铲取的样品和五份不同深度月岩钻取样品,共计 1400毫克。”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加速器质谱中心主任侯小琳研究员心情激动地如是说之。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天体化学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我国返回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Fe-Mg-Sr同位素分析,揭示了嫦娥五号样品月幔源区特性和月球年轻火山活动奥秘。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基于来自空间和地基多波段红外观测数据及热物理模型,合作研究揭示了主带冰质天体的表壤物理特性,对理解主带天体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College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简称“地星学院”)创立于1978年,经历了地学教研室、地学部、地球科学学院等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地球科学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基地。现任院长底青云院士,副院长魏勇研究员、周元泽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科大“科教融合”特色学院之一,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天文学家、空间科学专家,其中包括12位两院院士、19位“杰青”。拥有并开放运行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天文观测装置,包括分布国内外的20余个观测台站,运行和在建有郭守敬望远镜LAMO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暗物质卫星DAMPE...
2023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等对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中脊区域下方的地幔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E型和M型小行星代表了形成于靠近太阳位置处、且最还原的天体,有望揭开太阳系形成1000万年内,内太阳系的重要演化历史。目前,我国研究人员已提出对E型小行星1989ML实施采样返回的任务方案,同时国际上也即将对M型小行星16Psyche实施探测任务。此外,M型小行星是重要的太空金属资源利用的候选目标,也是小行星防御计划的重点关注目标。基于重要的科学意义、工程意义、经济价值、以及我国未来小行星探测任务...
2023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际多位科学家,对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中脊区域下方的地幔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郑婷婷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林间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Hans Schoute...
在载人航天工程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宇宙大尺度结构与巡天研究团组研制9k×9k全帧转移CCD天文相机,于2023年2月12日至17日联合CSST科学数据处理系统共同在兴隆观测基地80cm望远镜上开展了试观测。这是国内首次基于9k×9k全帧转移CCD的天文观测,使用了国产CCD和进口CCD。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完成了南极内陆太赫兹天文试观测和通信收发等实验。紫金山天文台科考队员已乘坐极地考察船离开南极中山站,返航回国。
2023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发表对银河系超软X射线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基于TESS空间望远镜和AAVSO数据库的测光数据,确认了超软X射线源半人马座WX的轨道周期在长期持续减小,揭示了半人马座WX的轨道演化是由次星磁星风或磁盘风驱使的。两者单独或共同作用引起的角动量损失驱使双星系统的物质从次星转移...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以我国最早发现的两颗彗星为研究对象,在彗星活动性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ApJ)和《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
随着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等新一代空间望远镜投入使用,系外行星研究正逐渐由“全天搜寻”向“精细刻画”转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探究了近邻双星系统γCep特性,揭示了其周围行星逆行轨道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张小娟与邓林华研究员在日冕物质抛射的空间分布方面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爆发性大尺度磁结构在南北半球上的耦合模式以及日球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成果以“Hemispheric distribution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 from 1996 to 2020”为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杂志上。
近期,上海天文台活动星系核结构与演化团组与澳大利亚First Large Absorption Survey in HI(FLASH)[1]团队合作,利用Australian Square Kilometre Array Pathfinder (ASKAP)望远镜对Galaxy And Mass Assembly (GAMA)赤道天区内已知红移从0.42到1.00的星系进行了关联型中性氢21cm吸...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